EN


生態環保產業作為生態環境治理的有效供給,是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實現的關鍵支撐,是綠色生產力的重要載體,是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面臨難得的發展機遇。
在近日舉辦的第二十二屆中國國際環保展覽會暨第六屆生態環保產業創新發展大會上,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表示,生態環保產業已經進入綠色創新開放的高質量發展階段,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加快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生態環保產業必將迎來發展的大時代。
產業創新碩果累累
走進展會,可以看到一批市場急需的高新技術裝備。在生態環境部衛星環境應用中心的展臺上,一只機器狗“趴”在地上,這臺搭載著攝像頭的機器狗在內蒙古草原植物多樣性調查時能夠替科研人員“跑腿”,快速實現對草原植物的觀測、拍照和圖像回傳,提高植物監測效率。

瓦爾登技術集團攜旗下中晶環境、賽寶新能源、城康生態3家板塊公司亮相,其展示的一款名叫元甲的設備很受關注。賽寶綠創能源首席運營官林琳介紹,元甲是一個移動的儲能加充電設備,可以覆蓋工商業區、園區、居民區和高速公路服務區,為新能源車主提供移動上門充電服務。
結合我國當前生態環境保護重點,本次展覽會篩選了一批市場急需的高新技術裝備,在水、氣、固、監測等主題館的基礎上,增設了油煙管控服務專區、除塵凈化展示專區、機動車船污染治理展示專區、生態環境科技創新成果展區、新能源電池退役處理與利用專區、噪聲與振動控制展示專區等。
展會上還有一個特別設立的展區,即“中國生態環保產業40年成就展出”,展示了生態環保產業的發展成績。如突破了一大批重大前沿與關鍵核心技術,火電廠超低排放、大型垃圾焚燒等技術裝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環境監測儀器設備基本實現國產化、自動化、成套化、智能化、立體化。
40年來,伴隨著我國生態環保事業的發展,生態環保產業體系不斷完善,產業規模不斷壯大。天眼查專業版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我國擁有與生態環保相關的企業220.9萬余家。
環保科技成果在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中表現突出。工業煙氣多污染物協同深度治理技術、制漿造紙清潔生產與水污染全過程控制技術等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2019年至2023年間評選出的173項獲獎項目,年度產值高達300億元,涉及專利1500多件。
可以說,生態環保產業發揮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主力軍、實現“雙碳”戰略目標的生力軍作用,為美麗中國建設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減污降碳協同增效
今年1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印發,明確提出了2027年和2035年目標。《意見》強調,“十四五”時期深入攻堅,實現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十五五”時期鞏固拓展,實現生態環境全面改善;“十六五”時期整體提升,實現生態環境根本好轉。
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會長郭承站表示,“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雙碳”戰略目標、美麗中國建設、產業升級、綠色轉型等時代主題對應著不斷增長和變化的生態環保產業新目標、新要求、新任務、新市場。
在新目標的引領下,我國生態環保產業的發展重點、根本動力、有效路徑正在發生前所未有的變化。生態環境部科技與財務司司長王志斌表示,產業需求端由支撐污染防治攻堅戰逐步轉向支撐美麗中國建設和實現“雙碳”目標;產業發展的重點由單一環境要素末端治理轉向跨領域、多要素、系統協調的綜合治理;產業領域拓展到源頭防控、清潔生產循環利用、生態修復以及與碳中和相關的領域。
減污降碳、多污染物協同減排、應對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保護、新污染物治理、核安全等,成為當前生態環境科技創新的重點領域。趙英民表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進入加速綠色化、低碳化的高質量發展階段,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成為生態環保產業的關鍵新賽道。生態環保產業應順應新形勢,從傳統的污染治理向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全面升級。
趙英民提出,生態環保產業應以減污降碳、擴綠增長為目標,不斷拓寬產業發展領域和范圍,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精準識別污染問題,提供系統解決方案。用好巨大的國內市場優勢,積極探索與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5G等新興技術深度融合,形成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為美麗中國建設提供強大的產業和技術支撐。
環保企業勇擔使命
展會期間,20余家環保企業參加了由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主辦、江蘇鹽城環保科技城支持的新成果、新技術、新產品、新材料企業媒體發布會。會議共發布近百項新技術、新產品、新材料及案例。
陜西中合態數據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該企業有關負責人介紹,當前,由于生態環境要素監測的復雜性,監測系統的數據有效性難以保障。其研發的“固定污染源廢氣現場監測智能管理系統”已應用于現場監測活動,可實現監測標準化管理、數字化研判、智能化升級、動態預警以及智慧監管的目標。
生態分區管理對檢測提出了更高要求,為精準檢測設備企業帶來利好。北京蘭友科技總經理馬放均介紹,公司研制的土壤采樣制樣存儲智能化設備,解決了土壤手工監測誤差大、監測周期長、質量難以控制、難以溯源等行業痛點問題,能為生態分區管理提供精準檢測結果。
當前,我國生態環保產業發展水平與綠色低碳發展內在要求仍存在差距。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發展循環經濟推進清潔生產,實現源頭減量、過程減排、末端治理和綜合利用等,都將為環保產業帶來巨大發展機遇。各類環保企業應結合自身優勢,加大創新力度,錯位差異化發展。
生態環保企業應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開創產業發展新局面。“環保產業未來出路應該是一個‘大’字,我們要做‘大環保科技、大環保產業’。將來環保產業要走出去,要走向深處,探索沒有人做的領域。”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曲久輝表示,環保產業和其他產業相比,還在低端運行、低端發展、低端競爭。這就反映了我國環保產業還有待提升。環境科技與環保產業發展要立足生態、走入廣域、發展新質生產力。
“之所以要立足生態,嚴格來講,現在的環保產業是面向污染治理的,不是面向生態的。面向生態、走進生態,環保產業的發展就不僅是環境本身,也會涉及AI、材料、信息、生物等領域,包括其他通用機械等新發展方向。”曲久輝說。
生態環保企業要積極響應國家有關政策,努力贏得更大發展。安永(中國)企業咨詢有限公司間接稅服務合伙人岳蕾表示,為了支持環保產業的發展,國家出臺了一系列財稅政策,旨在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促進產品改造升級,實現低碳發展,并幫助企業適應國際化競爭環境。建議企業積極響應國家的政策引導,通過設備更新和以舊換新,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同時享受可能的稅收減免。
郭承站表示,環保產業企業應搶抓機遇,順勢而為,持續創新,實施產業鏈補鏈、延鏈、升鏈、建鏈,成為中國經濟綠色崛起的“加速器”。
“特別是要抓住大規模設備更新周期性的契機,推動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推動先進產能比重持續提升,推動環保產業煥發新的生機活力。”趙英民指出。